营销与观点
营销:软实力 高成本时代的价值引擎
2017-01-20  浏览:49
涂料之家讯:

中国制造进入高成本时代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支撑这种发展速度的动因除来自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城镇化、工业化等宏观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资源要素价格偏低,反应在微观经济层面就是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较低,制造企业可以以较低的资源要素成本进行竞争,并进而以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市场分工。

中国制造一直沉浸在这场高速增长的盛宴中,直到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及其随后演化的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将中国企业的发展问题揭示出来,中国制造似乎突然之间陷入了困境:外需低迷,内需不畅,资源要素价格上涨,税费、物流等成本压力凸显……

制造企业纷纷发现,多年以来赖以竞争的法宝——低成本优势正在或已然消失。国内制造企业出现了大范围的亏损经营甚至倒闭破产现象;外商投资企业关闭其在中国的加工工厂逐步并与国内代工厂终止合作,将产线和订单转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客商由在中国采购产品的方式调整为在中国采购半成品回国组装;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正在发生着某种深刻的变化。

客观的看,这种变化不是临时存在,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资源要素在回归其正常价格的过程中,必然出现而且会持续发生的变化,变化向中国企业昭示了这样的一个现实:中国制造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

高成本时代的内忧

高成本时代,企业可以显著感受到的成本上升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购置及租用成本、原料成本、竞争成本等,推动这些成本上升的因素各不相同但却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持续发挥作用:

1、劳动力成本上升:

日本贸易振兴会的调查显示,相对于中国内地,去年越南工厂工人的平均月薪约为136美元,印度尼西亚约为129美元,而中国工人已经达到413美元,是越南和印尼的二倍以上;而法国外贸银行的研究预测,中国的劳工成本将在四年里赶上美国,五年里将赶上欧元区国家,七年里赶上日本,着眼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将优势不再。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主要来自人口红利消失、就业观念变化以及工资收入增长等几个主要因素。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全社会适龄劳动力的减少、人力资源的稀缺和更高的收入以承担不断提高的抚养比;而现有中西部劳动力人口家乡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拆迁补偿、务工和贸易机会增多以及新生代劳动力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都深刻的改变着劳动力人口的就业观念,简单劳动和低收入岗位被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人口所摒弃;而随着社会和市场对“人”的价值认知的调整,劳动力收入的绝对值也在不断增长,最近三年制造企业工人工资水平以每年20%-30%的平均速度增长,已经远高于企业所能承受的限度。

2、土地购置及租用成本上升

由于房地产行业跨越式发展和大规模基建投资的影响,中国土地要素价格快速增长,企业办公和生产所涉及的土地、厂房购置及租用费用水涨船高。

3、原材料成本上升

源于“金砖”等新兴国家旺盛的需求拉动,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2011年世界初级原材料价格指数与2010年相比上涨26.1%,今年一季度较去年上涨26.3%;

另一方面在全球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大环境中,中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了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态势;尽管世界经济的低迷导致原材料价格有所下调,但是整体来看,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仍可能保持增长的走势。
4、竞争成本上升

内外部市场需求的疲软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将更多的成本投入到创造需求和获取订单上来,客观上导致了企业竞争成本的上升。

高成本时代的外患

高成本时代,中国制造面对的不仅是“高”之痛,还将面临由此引发的外部环境变化的巨大压力:

中国制造的技术竞争力、品牌竞争力依然较弱,随着成本增高,在全球产业转移的梯度层次中,中国一些低技术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向低成本国家转移;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过经济危机认识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正在积极推动制造业回流和“再工业化”;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和低成本国家的双重挤压。

另外,机器人、人工智能、3D印制等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制造业的业态,但是高额的研发费用及先进制造设施投资对于缺少积累、利润微薄而各项成本不断攀升的中国企业来讲难以企及。一旦这些技术在制造业实现大规模的经济应用,将对中国制造产生难以估量的冲击。

而这一切的到来近在咫尺。

高成本时代的应对之道

未来留给中国制造企业的时间并不充分,如何在有限的窗口期内迅速完成自我调整、重塑竞争优势,成为摆在中国制造企业面前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

答案就在于:软实力的提升。

软实力是相对硬实力而言的一个概念,硬实力强调的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要素,例如:设施装备、资本、人员、经济规模等,而软实力强调的是非物化要素,是整合及使用硬实力的能力,主要包括:管理、技术、品牌、战略及文化等内容。

高成本时代,摒弃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实现增长的发展方式,通过软实力的提升促进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实现软实力对企业增长的价值发现,将会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参与高成本时代市场竞争的应对之道。

软实力之一:管理提升

我们的制造企业在经历了几十年探讨摸索后发现,尽管引进、尝试了许多管理理论和方法,但自身的管理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我们学习了西方管理的“形”,但我们却没有掌握西方管理的“神”,这个“神”就是20世纪初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现代管理的起点和基础,它强调工作作业中每个细节的规范,强调从开始到结果每个环节的过程控制,其精髓就是精细化、标准化和定量化。我们的企业所欠缺的恰恰是这种管理基本功,这也恰恰是我国企业在低成本时代过度依赖通过资源要素投入实现增长所产生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于是,可以看到我国企业能够迅速模仿国外的产品,但是却难以达到国外产品的质量和精度;我们达到了相似的质量和精度,成本却远高于国外企业;我们甚至没有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工业生产意识的产业工人,更逞论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职业经理人群体……缺乏企业管理的基本功,寄希望于采用某种管理模式就可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无异于“没学会走就想跑”。

高成本时代的竞争更是成本的竞争时代,因为成本竞争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入场券,成本的控制、效率的提高、相对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必须通过基础管理的提升来实现。

当然,管理不仅包括基础管理,还包括对战略、资本以及价值链的管理,中国制造企业在面向高成本时代的管理提升应在注重基础管理的同时,突出战略管理、供应链管理、资本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提升。

软实力之二:技术升级与创新

中国制造进入高成本时代的“高”之痛,是经济转型的典型表现,由低端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制造业转型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制造整体看受制于产业链高端的技术压制,而产业链低端则受到低成本国家的竞争挑战,沉迷于资源要素的价格比拼只会使我国企业益发身陷泥潭,有的企业家说:“技术升级是找死,不升级是等死”,找死还有生希望,等待则必然灭亡。因而,我国企业应抱着发展和长久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要努力实现向产业链高端和关键价值环节的延伸和拓展。

另一方面,在向产业链高端转移的过程中,一味的模仿依然会受制于人,中国制造企业必须实现在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尤为注重技术研发,注重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核心技术,一来可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二来可以避免国外企业发动的知识产权战。

软实力之三:品牌塑造

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制造历经了“世界工厂”的辉煌,但却因为缺乏品牌力量,品牌输出“逆差”严重;由于过分强调成本优势,企业在核心能力培养和品牌塑造方面关注不足,大量的企业沦为国外品牌的OEM代工厂,“血汗工厂”的报道见诸各种报刊媒体,其核心问题是我们的企业差异化优势不足、缺少品牌影响力所造成。

品牌是消费者对依附于产品之上的价值的认知,产品本身具有可以衡量的客观性能和特征,并会在有限的使用周期内不断贬值和折旧,而品牌则是在消费者的意识中创造附加价值,是消费者主观感受的质量和价值,具有持续不断的影响力,并且不断增值。品牌的作用在于标识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它能够帮助消费者识别产品和服务的来源,并通过信任的建立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高成本时代,企业需要在创造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标识差异化,需要进行新的价值发现以弥补高成本带来的劣势,而品牌塑造则是提升产品/企业价值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不仅能够凸显差异化、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而且能够为企业带来品牌溢价等收益。

我国制造企业在进行具体的品牌塑造时,应结合自身差异化特点,明确品牌价值定位,制定清晰的品牌战略、传播策略和扩张路径,并在品牌的形成过程中注重对品牌价值的维护,实现从OEM向OBM(原品牌制造)的转型。

软实力之四:文化培育

制造企业面对高成本时代的种种挑战,还有一种应对的利器:企业文化的培育。

企业文化作为非技术、非经济因素,却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深厚影响;企业文化超越管理范畴,却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发挥作用;企业文化的培育实质上是培育一种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具有的导向和凝聚作用,能够大幅提高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效提高员工忠诚度,减少人才流失和劳动力不足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和处理企业内部事物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其约束激励作用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监督、纠偏等所带来的管理成本;企业文化还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因此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育,员工在面对各类临时、非常规问题和矛盾时可以自主的调整和适应,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

但是,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追求外在形式,而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的内涵就是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育,将企业的发展方向及目标、基本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清晰的灌输给全体员工,并确保这些文化因素可以持续、有效的在指导员工行为方面发挥作用。唯有如此,企业才可以在高成本时代,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和能力来获取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新产品是战略问题原料企业“软实力”的两大融合

• 涂料企业值得借鉴的模式——山姆会员店模式• 涂料售后服务极致化,消费者或一“买”而情深• 中小涂料企业如何借力春节假期消费• O2O或是涂料电商又一个坑• 涂料行业融入互联网发展 促进产业繁荣• 涂料营销:不是所有涂料产品都适合节假日营销• 体验式营销模式------你来定价• 微营销开启精准营销时代• 涂料企业文化,重在思想• 涂料企业网络营销的八大策略
涂料之家是专注于涂料,硅藻泥,油漆涂料,涂料工艺,防火涂料的新闻资讯和涂料,硅藻泥,油漆涂料,涂料工艺,防火涂料的装修知识和装修效果图,敬请登陆涂料之家:http://m.youjc.com/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和观点为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规内容请联系QQ:275171283 删除!
更多»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有关 防火涂料 的产品:
  • 家居建材动态
  • 发表评论 | 0评
  • 评论登陆
  • 社区中心 老姚之家 灯饰之家 电气之家 全景头条 照明之家 防水之家 防盗之家 区快洞察 天津建材 北京建材 上海建材 重庆建材 广州建材 韶关建材 云浮建材 中山建材 清远建材 阳江建材 河源建材 汕尾建材 梅州建材 肇庆建材 茂名建材 湛江建材 江门建材 珠海建材 汕头建材 潮州建材 揭阳建材 建材之家 建材 企业之家
    (c)2015-2018 ByBc.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