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与观点
营销管理|整天谈创新,但是创新需要这样的管理
2017-02-15  浏览:92
建材之家讯:管理文献的一个弊病是夸张,万事都加以夸张。其中,“领导力”的重要性更是被夸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另两个遭此不幸的话题是“变革”和“全球化”)。我们对领导力的渴望,不啻于在荒郊野外迷路的孩子,坚信只要伟大的英雄来到,所有难题都将奇迹般地得到解决。而每每令我们失望的,恰恰是因为我们抱有这些不切实际的愿望。

真正的领导人在意的是长久的基业;他们以身作则,带动他人,共同奋斗。所以他们不会接受高得令人咂舌的薪酬,尤其是以短期业绩为衡量指标的薪酬。从这点看,大上市公司的领导里面没有多少人能称为真正的领导人。

那种把领导视为一种独立的个人主义英雄的做派是不利于创新的。英雄式领导人必须提出伟大的战略,以此吸引媒体和投资界的注意力,从而拉高股价。因此,我们看到的那些战略更像是戏剧中的情节:超大规模的并购、全球扩张等等。然而很多大手笔的动作根本称不上是战略。“大”本身并非战略,“全球化”也不是什么高瞻远瞩。更糟糕的是,这些大手笔的动作与创新完全是南辕北辙。因为创新需要组织里上上下下所有人都认真、投入、持续地关注细节,亦即产品、服务、市场、原材料等具体细节。员工不仅仅是执行者,他们还是战略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绝好的创意可以改变一个公司,甚至一个行业,而很多创意往往来自普通员工。

例如,皮尔金顿玻璃公司(Pilkington Glass)的一位工程师想出了一种新的浮法玻璃制造工艺。他获得了高级管理层的支持,花了近10年的时间不懈地进行钻研。这种新的工艺流程最终重塑了皮尔金顿公司,也重塑了整个行业。但是翻翻战略课本,我们却发现书本上说“生产流程不是战略”。战略是一盘棋,产品为棋子,市场为棋盘。人们认为,战略是高高在上的,与等而下之的生产流程之类是不沾边的。

要创新,就要给予那些掌握具体知识的人工作上的自由。复杂的创新项目往往还需要高度灵活的团队作业。但是英雄式的领导观念强调的是集权,它把过多的光环和权力聚焦到一个人身上,从而不言而喻地剥夺了其他人的权力。约翰·科特(John Kotter)曾经跟踪哈佛大学商学院74级115名学生的发展轨迹并写了一本书,有人问他,这些人是否具有团队精神,科特回答道:“我想这么说比较合适,他们想组建团队,带领团队创造辉煌,而不是甘心做团队的一个普通成员,接受别人的领导。”这不是团队精神!想带领一个团队——不得不带领一个团队,是团队精神的对立面。

以我的经验看来,创新型组织的领导人与英雄式领导人的做法大相径庭:他们在激励员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毫不张扬。用我一个日本同事的话来说,他们是“幕后领导人”。他们致力于制度和流程的建设,以激励员工,营造团队精神,这些措施反过来也促进了创新,继而推动了组织战略的发展。

很多年前,德鲁克指出了经理人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区别:行政管理人员循规蹈矩,缺乏创意和魄力。最近,有人指出领导人和经理人的区别,标准大致如此。如今,我们追捧的是“英雄”,与“仅仅是领导人”不一样的英雄。在此,我建议我们回归到“经理人”,少一点浮夸的言辞,仔细看一下创新是如何发生的。

何谓“创新”

我们搞不清创新是什么,就像我们搞不清领导力到底是什么。我们越是重视它,它就显得越是平凡。我们越想得到它,它就越是遥不可及。

或许根源在于我们对于变革的态度。说到变革,乃是管理学上的另一矫情词语。我们喋喋不休地谈论变革,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根本没有发生什么变革。过去30年,几乎每场关于变革的演讲,每篇关于变革的热门文章,都在大谈特谈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变革的年代,是这样吗?并非如此。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事物都与从前毫无二致。往四周看一下,你身边的哪些东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衣服的性质?家具?汽车?福特公司100年前就使用与现在相同的四轮内燃技术。高速路上的标志?飞机?彗星飞机自1952年就开始使用喷气式技术。桌上的手提电脑?软件可能经常变,但硬件已经数年未变了。手机?倒是经常变化。

事实上,无论何时,世界上总有事物在发生变化,我们这个时代发生变化的是信息科技。但我们只注意到了正在变化的东西,却忽视了其他一成不变的东西。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假装认为其他事物也在发生变化。换言之,我们把改进混淆为创新。无论是奥利奥冰激凌,还是一种新的汽车外形,无不引得大家兴奋异常,其实功能与 以前无异,方式也与从前完全相同。还有,我们错把时尚也当作创新。

描绘了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产品设计所经历的几个不同阶段。众所周知,经过初期的设计爆发期,大多数行业的产品设计沉淀为一种主流设计,例如,四轮内燃发动机,或者蓝色牛仔裤。此时,创新(或者应该说发明)几乎止步,或者行业的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改进流程,如何提高标准化产品的生产效率上。随后行业的改进越来越多,于是我们有了新的汽车外形,有了奥利奥冰激凌。

当然,在利基市场上,创新一直层出不穷,例如汪克尔发动机(Wankel engine)和现在的混合动力发动机。也有一些行业的创新从不止步,总是在不间断地推陈出新,例如软件业和电影业,至少在内容方面是如此。还有制药业也是一个稳步创新的行业。另外,每隔一段时间,一个颠覆性的创新会催生出一种新的主流设计,例如,皮尔金顿的浮法玻璃工艺、改变了钟表内部结构的石英技术等等。这些创新也许应该称为发明,它们的前身或许是技术改良,也或许是利基设计,但最终颠覆了整个行业的设计,使之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那些采用主流设计或基本上属于主流设计的企业,或许还适合运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包括英雄式的管理。这些企业的运营就像一条流水线,从一个部门传递到下一个部门,推动这条流水线向前运转的是所谓的“最高领导人”。这种组织方式倒是确保了一种主流设计永远是主流设计,因为在这种组织里,没有人能够看清全局。大多数人被局限在一小块狭窄的领域内,而身居高位的管理者呢,又离得太远,看不清楚。于是有数十年的时间,美国的汽车公司一直固守它们的设计,从风格到工程,从制造到安装,像一堵墙一样坚不可摧。所谓的创新沉沦到加个散热片,换用镀铬材料。然后日本公司来了,带来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这对福特和通用汽车可是一大发现哟!日本公司的到来,使得这堵墙轰然倒塌,这么说有点夸张,但至少倒了一小部分。

复杂的创新项目,例如设计一款新的手机,组织一次奥运会,必须汇聚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所以必须采用团队作业的方式。与之相反,简单的创新,例如设计一个玩具或T恤,往往可以采用英雄式的领导方式。但这里的英雄式领导与前面提到的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这些从事简单创新的发明者/创业者往往都是熟知自己领域的专业人才。问题是,我们基本上不缺少拥有新颖和简单创意的创业者,我们缺少的是能够营造一种团队氛围,带领大家实现真正复杂创新的经理人。

创新的组织结构

向任何组织要一份组织图,你会得到一幅“组织架构图”:一层摞一层的经理,却没有产品或服务的影子,更不用说那些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人了。真是糟糕!

如果你坚持要看一份详细的运营流程图,你会得到一副链状图,就像十分流行的价值链那样,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构成一幅线形的流程图。用这种图表描述生产线倒是非常合适,但绝不适合于新产品的开发,或者任何与创新相关的行为。链状图结构适合稳定的、成熟的流程,不适合创新行动。循规蹈矩的行政管理人员或许喜欢这种组织结构,或许一些高高在上,不问具体业务的英雄式领导人也觉得不错。

事实上,组织架构图和链状图非常相配,可以重合在一起。如图2所示,在链状图的每个环节,都设置了一位经理人,在所有的经理人之上,即金字塔的顶端是最高领导人:每个人的经理和所有人的经理。换言之,我们把权力图重合在运营链状图上,就得到了组织架构图。

最高领导人的职责是掌控全局,提出战略,把所有部门都凝聚在一起,正因为这项不可能的任务,所以我们才呼唤英雄式的领导人。问题是,领导人一般都是凡人,或许实质上只有行政管理人员之才,但由于相信自己是人中俊杰,反而添了刚愎自用之疾。十有八九,他们也只有在组织架构图里才能够显得比别人高超。换个说法,组织架构图挂在那儿不是给人看的,组织架构图应该由千千万万个小的细节组成。而英雄式领导人由于远离细节,往往变为戏剧性领导人,充满喧嚣与骚动,底下的所有人呢,都在等待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不用说,他们肯定会失望。创新不是这么来的。

实际上,我们知道创新的摇篮是什么,不是链状图,而是网状图:一个随意的、自由流动的、便于大家交流的网络。在复杂的创新活动中,这种网状结构非常有助于员工讨论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但我们心里也认可组织架构图。问题是,网状图和链状图不相匹配,二者无法重合在一起。

重新定位管理

管理从哪里入手?我们把管理放在何处?请认真想一想。

把管理放在顶部,使之与网络内众多的活动相分离,无疑是愚蠢的。把管理放在网络的正中也不算明智,因为这样一来,内部的沟通都趋向同一个中心点,妨碍了信息和创意的自由交流。答案很明显,而且只有一个:管理应该无处不在。确切地讲,管理应该走出办公室,从高层的豪华套间办公室下来,到员工中间,到工作现场,到顾客那里去,到一切与组织相关的活动中去。不管从实际的角度还是从比喻的角度来讲,管理必须四处走动,以求促进合作,激励员工。如果管理做不到无处不在,则势必难有所为。

这个答案还包含另外一层意思,稍欠明显,但同样重要:管理还应该是每个人的管理,每位员工都应该参与其中。因为不同的职位负担不同的职责,所以大家必须互相交流共享创新流程中的点点滴滴,才能有所进步。任何员工,不管是科研人员,计划人员,还是销售人员,只要是召集了某件事情,发起了某项工作,就暂时成 为事实上的管理者。这是不是说已经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了呢?绝对不是的。我们照样需要管理者,但必须用非传统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对管理角色认识的改变,从IBM的两件轶事中可见一斑。几年前,《财富》杂志写道:“4年间,郭士纳让IBM的市值增加了400亿美元。”真了不起,他一个人为IBM增添了400亿美元的市值!

最近,加里·哈默著文探讨了IBM如何走进电子商务,如何使得IBM在数年内市值大增。整篇文章中几乎没有提到郭士纳的名字,只有一个地方附带地提了一下,但也称得上恰如其分,毫无夸张成分。文中写道,郭士纳一听电子商务的提议,马上表示非常赞赏,十分支持。换言之,在这件事情上,他体现了优秀的管理能力,或者应该说他表现出了良好的判断能力,而不是一件什么英雄式领导的事例。当然,他可能在公司里营造了一个鼓励创新的氛围,为员工的创新举动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但是这也称不上什么英雄,更不是什么传奇,只是称职的管理者应该做到的事情而已。

除此之外,IBM的电子商务最初是由两位普通员工推进和领导的,一位是一个醉心于技术的程序员,另一位是一个助理经理。先是这位程序员有了一个初步的创意,花了很大力气向周围的人游说他的想法。之后这位助理经理接手了此事,在几乎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组织了一个团队,虽然松散,但最终做成了这件事情。

很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臭鼬工厂”故事,靠的不是自上而下下达指令,而是组建一个网络,虽然随便自由,但是充满活力,非常高效。这样的故事我们听说过很多次了,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向网状团队下达层层指令,就像给它蒙上一条令人扫兴的湿毯子,还是重金属材料的?

向管理注入活力

分别是两个管理模式,第一个是“战略模式”,我们称之为“驱策链”,第二个是“赋能模式”,称为“学习环”。这两个模式无甚高下之分,但是,如果你希望员工爱岗敬业、创意勃发,那么不妨好好研究一下这两个模式的差别。

“战略模式”是线性的:链条从上到下分别是战略、组织和执行,其中执行分解为一系列行动。在这个模式中,领导人做决策,其他人遵照决策行动。注意这个模式的前提:领导人是“公司”,其他人是“人力资源”;领导人是一位独行侠,最终为所有事情负责;领导意味着做伟大的决策、制定宏伟的战略、进行大手笔的交易;领导与执行是完全分开的两个步骤。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模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就像我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的,成千上万个工人头顶石头,用最原始的方法建造大坝。但这绝不是推动创新的方法,也不是打胜仗的方法。例如,在斯莫特和拉格尔斯合著的文章《从五角大楼学习六个商业教训》中写道,越南战争初期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曾说:“首先,必须确定我们的外交政策,并依据外交政策制定军事战略,然后建立军队来执行军事战略。”

“赋能模式”则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管理的角色。管理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管理环绕着整个流程,激励它,协助它,并且管理者亲身示范起带头作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创意氛围。与复杂的创新项目相同,这个模式里没有哪一个环节是起始点和驱动点,因为所有的环节都是环环相套。自组织是关键的一环,但它离不开经验的帮助,经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最终会演变为远见。至此,战略浮出水面。自组织带来行动,行动又带来对自组织的反思,而反思又启发了新的远见,如此轮回往返,生生不息,不断前进。

“照料”一词比“纠正”更能贴切地道出此种管理方式的性质,换言之,它的原则是持续、细心的关注,而不是突如其来的、断断续续的干预。它的宗旨是激励员工,而不是授予员工权力,因为它尊重员工,员工自己知道应该干什么,需要寻求什么支援,他们不需要得到什么授权。

我们不需要英雄式领导,复杂的创新项目更不需要此种领导方式。仅仅做好管理,促进创新就足够了。


建材之家是聚集全国各大家居建材市场供应商于一体的建材O2O模式家装电商互联导购平台,专注于建材+互联网+AR全景的新零售应用场景建设,为消费者提供线下家装中各种家居,建材,装修,装饰材料的线上大家居导购服务,欢迎登陆http://wap.jc68.com/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和观点为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规内容请联系QQ:275171283 删除!
更多»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有关 五金工具 的产品:
  • 家居建材动态
  • 发表评论 | 0评
  • 评论登陆
  • 社区中心 老姚之家 灯饰之家 电气之家 全景头条 照明之家 防水之家 防盗之家 区快洞察 天津建材 北京建材 上海建材 重庆建材 广州建材 韶关建材 云浮建材 中山建材 清远建材 阳江建材 河源建材 汕尾建材 梅州建材 肇庆建材 茂名建材 湛江建材 江门建材 珠海建材 汕头建材 潮州建材 揭阳建材 建材之家 建材 企业之家
    (c)2015-2018 ByBc.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