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与观点
营销管理|为什么“天上掉下块石头砸到10个人,其中9个人可能是CEO”
2017-02-10  浏览:112
建材之家讯:最近有朋友说起在公司里,总经理、总裁、CEO等头衔换着用,感谢有些晕,想统一,哪一个更合适?让我顿时感到企业纯属胡闹,把管理当儿戏,每一个头衔背后代表着一套管理系统,岂能随便替换?企业经营者头衔的变迁体现了企业进化规律,这一点可以通过中国企业经营者来说明。

中国企业最早的经营者本应该从“厂长”开始,但是“厂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已经存在,并不具有代表性,改革开放以后经营管理“一把手”从“经理”开始,“经理”一词指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和行政事务的负责人,经理的出现拉开中国企业进化的历程。

“经理”一词出现象征着中国企业开始进入股东价值形态

“经理”在今天的公司中,多如牛毛,但是在80年代,“经理”专指企业负责人,那时还没有《公司法》,也不是公司制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经理”伴随着“承包制”“放权让利”等改革开放措施而产生,是迈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在计划体制下的中国经济已经奄奄一息,“放权让利”把“经理”推向了改革的前言阵地,“经理”是当时企业的单一负责人,对企业经营负全责,直到今天在《公司法》中“经理”依然代表高级管理者。在这个时期,“经理”最重要的一项职责是销售,通常会在一些广告中会发现“经理”后面紧接着就是联系电话,可以说当时找到负责人非常轻松容易,根本用不着进行《如何绕过前台》之类的培训,因为“经理”就蹲在电话旁等着你找他,为何是这样?“放权”是经营权的下放,并非所有权,“让利”的最大获益者是“经理”,当时并非产能过剩,而是购买力严重不足,说白了大家都是“穷一代”,“经理”还没有养成现在老板的气势,消费者真是“经理”的上帝。“经理”一词出现象征着中国企业开始进入股东价值形态。

“总经理”一词出现象征着中国开始企业进入精英价值形态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公司法》正式出台,公司也终于有了名分,成为了市场经济主体,这时候中国兄弟显然都想感受一下“经理”的滋味,“经理”在企业中如雨后春笋,因此企业经营负责人的头衔就不再是“经理”,而是“总经理”。“总”意为“统领”,统领经理即为“总经理”。“总经理”一词说明企业开始进行制度化建设,有了建制,从“游击队”转为“正规军”,企业内部出现了“分工”与“协作”,形成了职能型组织结构,生产能力迅速提升,规模不断扩大,从此企业负责人就不容易找到了。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因此企业经营不再是单人负责制,而团队负责制,有“总经理”,就有“副总经理”,组成的团队俗称“经营班子”,经营权就在经营团队之间进行分配,每个“总”都会有分管领域,否则对不起“总”字,而“总经理”是经营团队负责人,承担最终经营责任。“总经理”一词出现象征着中国开始企业进入精英价值形态。

其实,“总经理”一词赤裸裸的表达了领导权的归属,最初并非在国企中使用,而是在民企,民企老板为了彰显权力,有没有经营团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个“总”字,于是乎争先效仿,“总经理”也变得多如牛毛,大有被滥用的趋势。

“总裁”体现了集权文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职能单元越来越多,同时出现分、子公司,直接导致“总经理”这一头衔无法与集团企业负责人相匹配,“总裁”一词出现,“裁”意为专制、专政,“总裁”显然又高出“总经理”一筹。一般而言,具有母子公司架构的集团企业负责人适合“总裁”这一头衔,而分、子公司负责人则称为“总经理”,这样管理层级明确,权力边界清晰。事实上规模小的单体公司,“总裁”头衔也屡见不鲜,部门负责人就成了“总经理”,主要还是体现了一种集权文化,这在中国企业中属于正常现象。

“执行董事”暗藏玄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无论集团企业的“总裁”,还是单体企业的“总经理”,仅仅代表经营管理权,并没有经营决策权,“总裁”“总经理”依然需要经过董事会任命,显然让“总裁”“总经理”感到有些见外,于是又出现一种补充头衔:执行董事,说明“总裁”“总经理”同时拥有经营管理权之外,还拥有经营决策权,因此“执行董事”不会独立出现,通常放在名片头衔第二行,补充并提示大家还有经营决策权,能够对公司重大经营事项进行表决,传递着不可小觑的信息。

“CEO”一词出现象征着企业开始进入客户价值形态转变

虽然企业始终不断发展,但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总有遇到规模边际临界点,这时连“总裁+执行董事”也束手无策,企业发展难道就此止步?

显然不会,改变这一局面的是“CEO”,当企业中再也没有比“总裁+执行董事”更加具有集权属性的头衔时,就需要改变传统称谓习惯,“首席执行官”横空出世,这一头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更重要的是改变传统权力配置模式。因为与“CEO”同时出现的还有一大堆的首席官,目前已无法统计具体有多少,而且还不断涌现。很多人认为“CEO”把“总裁+执行董事”集成在一起,集权特征更加明显,因为通常“CEO”也是董事长,其实恰恰相反,“CEO”这一头衔是分权象征,追根溯源要从首席官制度说起。

“首席”一词意为“最尊贵”的席位,如果主席台上只有一个席位,何来“最尊贵”之说,因此企业也不可能只有CEO,一定是众多的首席官,这些首席官在各自的领域具有与CEO同样的权力,所以才敢称为“最尊贵”,这代表着同一种权力已经分属于不同的经营者,这是传统企业形态中不具备的特点,正因为分权所以才出现董事会与经理人团队沟通不畅的现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董事会赋予了CEO经营决策权。

一些传统企业虽然也实施了首席官制度,只不过换了一个“马甲”而已,“CEO”就等于“总裁+执行董事”,这与首席官制度具有本质区别。一些企业还出现“轮值CEO”,这是企业试图实施新型分权模式,但未能成功,因为没有改变传统企业形态,实施首席官制度最低配置是矩阵型组织结构,具有流程管理能力。“CEO”一词出现象征着企业开始进入客户价值形态转变,中国传统企业正处于这个转型阶段。

“董事总经理”,一种全新的权力配置模式

当首席官也变得多如牛毛时,企业经营者头衔又该如何改变?这时企业将进入客户价值形态,经营团队的稳定性逐渐消失,也就是说经营团队的新陈代谢能力加强,经营者头衔自然也将会发生改变,一种新型头衔出现——“董事总经理”,率先使用于证券公司,难道是“董事+总经理”?显然不会是决策权与经营权的再次组合,这是一种全新的权力配置模式,需要MD制度支撑,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留待以后专题介绍。

从企业经营负责人头衔的变迁,其实可以看到企业进化轨迹,无论头衔如何改变,绝不仅仅是称谓发生改变,而是管理模式的变化,如果没有改变管理模式,头衔也会变得虚无缥缈,没有任何意义。中国企业养成了随手“拿来”的习惯,很容易对这些头衔产生错觉,从而影响管理实践。

建材之家是聚集全国各大家居建材市场供应商于一体的建材O2O模式家装电商互联导购平台,专注于建材+互联网+AR全景的新零售应用场景建设,为消费者提供线下家装中各种家居,建材,装修,装饰材料的线上大家居导购服务,欢迎登陆http://wap.jc68.com/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和观点为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规内容请联系QQ:275171283 删除!
更多»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有关 装修 的产品:
  • 家居建材动态
  • 发表评论 | 0评
  • 评论登陆
  • 社区中心 老姚之家 灯饰之家 电气之家 全景头条 照明之家 防水之家 防盗之家 区快洞察 天津建材 北京建材 上海建材 重庆建材 广州建材 韶关建材 云浮建材 中山建材 清远建材 阳江建材 河源建材 汕尾建材 梅州建材 肇庆建材 茂名建材 湛江建材 江门建材 珠海建材 汕头建材 潮州建材 揭阳建材 建材之家 建材 企业之家
    (c)2015-2018 ByBc.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