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与观点
营销管理|中国制造该向日本德国学什么?
2016-05-26  浏览:64
建材之家讯:过去20年,中国一直以制造大国自居,而且安详地活在自己的梦中,我们骄傲于生产出了全宇宙最优秀的手机,也为生产了全球70%的圣诞老人玩偶而感到自豪,甚至在国外看到产自温州的廉价皮鞋,我们都会感觉倍儿有面子…这种感觉有点像晚清时候,大臣们纷纷以“天朝上国”自居,也有一个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美梦,但鸦片战争的炮弹粉碎了晚清大臣们的美梦,随之将其抛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不断上涨的人力、材料成本、以及越来越离谱的员工管理难度,正吞噬着中国制造业的美梦,倘若再无法完成升级,中国制造或许也会变得水深火热,事实上,2015年春节前后的倒闭潮,也预示着中国制造该如梦方醒了。

环顾世界上最主要的几个国家,美国崇尚创新,且向全球范围内输出了微软、谷歌、脸谱等优秀的品牌,并不断将制造任务外包给其他国家,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日本、德国承担了大部分的制造任务,而且都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抢到了一些订单,这些国家在努力程度方面全都值得点赞,但在通向未来的进程中,显然,中国制造慢了半拍。

中国制造,没有上帝?

如前文所述,中国制造的日子因成本问题和员工管理难度而变得越来越糟糕,一些沿海代工厂干脆倒闭,东莞老板自杀未遂的事迹以及那封挺有文采的绝笔信都成为当日制造业的头条,更尴尬的是,制造业面对这种不利局面,能想出来的办法实在太少,否则,不会连胜华科技这样的业界翘楚也轰然倒地。

抛开经济大环境不讲,笔者觉得中国制造的核心问题,还是基本的品质意识有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消费者不当上帝,甚至直接当成弱势群体,而在面对自己的员工时,就更不会有上帝的感觉了。

海尔的张瑞敏曾经用铁锤砸毁了70台有瑕疵的冰箱,在他抡锤之前,依旧有人建议:冰箱有点瑕疵,便宜点卖给中国人吧!这个故事有非常强的审美性,也唤醒了海尔人的品质意识,对这个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显然,张瑞敏的锤子没能砸醒更多的制造企业,20年来,我们制造的产品依旧有着“凑合用”的老毛病,拿智能手机为例,苹果的iPhone4在使用了4年之后,依旧能通过翻新的方式来二次售卖;而很多国产手机压根撑不过自己的保修期,在硬件细节、品质标准上更是无法同日而语,事实上,纵观整个制造行业,我们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工业化产品,更糟糕的是,有关部门也迟迟不能出台相关产品的品质标准,他们的理由是要维护社会稳定,一旦监管太严格,会让大多数企业倒闭。

长此以往,中国制造行业势必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而随之而来的就是连续不断的价格战,营销竞争,拼数量、拼规模、拼市场份额,但质量就是上不去。

中国制造把消费者当弱势群体,于是,产品质量总是不过关,即便过关,也是那种要求极低的标准;同时,中国制造业也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员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员工看作是机器人,用一种叫做UPH的东西去设定其每个小时的完成量。

如果说UPH这种东西是迫于效率压力而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制造业普遍缺乏的向心力则需要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企业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好的企业应该给员工发三份工资,一份是人民币,用来养家糊口;一份是情感,有尊重在里头,还有就是提供给员工的成长平台,大概效果就是让员工感觉自己在这里干,特别有希望,并帮助他们不断适应新环境、增长新技能。现在,我们又有多少制造企业能做到这三分工资呢?能把第一份痛痛快快发了,就已经很不错了。

产品质量差,导致利润率下降,从而无暇顾及员工收入,更无法投入成本去照顾感情,员工归属感下降,拉动离职率走高,新进员工又因技术生疏而生产出不良品……有很多的中国制造企业都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直到倒闭。面对产品质量和员工管理问题,笔者倒是建议中国制造可以虚心向德国、日本企业学习。

日本马桶,冲走了谁的尊严?

谈到产品制造流程的严谨性,我们不得不给邻国日本点个赞,事实上,在制造业流传的很多故事都来源于日本的制造业,比如丰田、松下的品质零缺陷标准,多数的日本制造企业中没有不良率的概念,他们甚至一度因过于严谨而错失了创新的改革。

现在,日系电子企业虽然集体陷入亏损、索尼、夏普、松下等全球知名企业日子都不好过,但相关的制造技术却依旧补给着整个世界,据统计iPhone有30%的零件来自日本制造,夏普依旧是苹果最重要的显示器供应商之一,另外,波音公司也从日本采购了大量零件,有人甚至调侃,这家公司有50%的血统都是属于日本的。

日本制造出来的产品,让本国人民放心,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人的抢购。相信很多人都应该知道“马桶圈”的故事。中国人为什么去日本抢购马桶圈?,这甚至成为了两会议题,在“抵制日货”的呼声尚绕梁三日之时,这种抢购热真有点让中国制造脸上挂不住。

其实,笔者无意崇洋媚外,只是单从客户体验上来看,不得不承认,日本的马桶圈比之国内商品更有竞争力:日本马桶圈胜在细节,他们的工程师会充分地研究男人、女人臀部的差异,从而细分产品设计,而且在水流喷射力度、角度、烘干的温度、时间设定以及冲水时的防溅等功能,也有非常细致入微的标准要求;对比之下,中国的马桶能顺利把黄白之物顺利冲下去就谢天谢天地,至于,那些冲腚、热风吹干等高级功能就不要太指望了,急出一头汗之后,还是要用手纸来搞定。

关于日本马桶圈,还有一个需要澄清的就是“made in China”,没错,中国游客抢回来的日本马桶圈,确实产自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内,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关质量标准,或者生产流程,日本企业都有着非常大的参与度,之于产品质量有着决定作用,正如iPhone6的组装基地在郑州,但这与中国手机无关。

日本马桶冲走了中国制造的尊严,是时候,检讨我们的产品标准、生产流程了,也是时候,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化了,当然,最重要的是,生产者要坚持生产好的产品,而消费者同样具有用“好产品”的意识。或许,多年之后,中国制造业产品真得会因消费者严苛要求,而大幅度提升品质,那时候,中国制造也应该要给消费者记上一功。

专注简单,德国制造的育人之道

除了产品标准之外,中国制造业正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掌舵者、中层和基层,几乎每个level都有着自己的焦虑和迷茫:

中国制造业一旦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多元化投资,比如做空调的人,去做手机;做手机的,又去做电商;过去十年,房地产大热之时,又有大量企业转型房地产开发商,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但企业如果只是以短期利益为目标,是很难拥有核心技术的,而这又恰恰是企业在经济环境恶化之时,最重要的护身符;相比之下,德国制造业的掌舵者就显得“迂腐”很多,他们能始终坚持自己的产品方向,持续沉淀核心工业技术,坚信制造企业能存活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要解决消费者的生活、工作、娱乐的问题,而不是靠虚拟经济或着金融手段来美化财报。

另外,德国制造业面对员工的态度也需要国内企业进行反思,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讨厌进工厂、讨厌制造业,多是因看不到前途,收入低的同时,又没有技能上的增长;相比之下,德国制造的雇员数量几年来保持着1.4%的增长率,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高出美国66%,更重要的是,德国企业能对劳动者持续培训,增加了员工技能的同时,又降低了企业管理者的难度,对于产品品质更是有着巨大的改善。

建材之家是聚集全国各大家居建材市场供应商于一体的建材O2O模式家装电商互联导购平台,专注于建材+互联网+AR全景的新零售应用场景建设,为消费者提供线下家装中各种家居,建材,装修,装饰材料的线上大家居导购服务,欢迎登陆http://wap.jc68.com/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和观点为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规内容请联系QQ:275171283 删除!
更多»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有关 营销 的产品:
  • 家居建材动态
  • 发表评论 | 0评
  • 评论登陆
  • 社区中心 老姚之家 灯饰之家 电气之家 全景头条 照明之家 防水之家 防盗之家 区快洞察 天津建材 北京建材 上海建材 重庆建材 广州建材 韶关建材 云浮建材 中山建材 清远建材 阳江建材 河源建材 汕尾建材 梅州建材 肇庆建材 茂名建材 湛江建材 江门建材 珠海建材 汕头建材 潮州建材 揭阳建材 建材之家 建材 企业之家
    (c)2015-2018 ByBc.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