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与观点
营销管理|怎样让“隐形员工”现形?
2017-02-10  浏览:97
建材之家讯:美国学者阿德里安`高斯蒂克(Adrian Gostick)和切斯特`埃尔顿(Chester Elton)经过多年的细化研究发现,在员工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隐形员工”,该群体“由于感到自己被忽视、漠视或者不被欣赏,都躲藏在公司的角落里,发泄着自己的抱怨和不满,以得过且过的态度来消极地对待工作,渐渐地成为了‘隐形人’”。

这些已“隐形”的员工跟其他员工一样,也会按时上班,完成工作任务,但他们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得到过领导者的赏识,在工作中几乎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从不主动思考有关工作和企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不仅自己在消极、抱怨、得过且过,而且还将这些“生存技巧”传授给新员工及其他员工,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人的工作热情,降低了他人的工作满意度,阻碍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他们的消极情绪像瘟疫一样在企业内部蔓延,对企业创建高绩效团队产生了“致命”的破坏力。因此,现代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并深刻反思自身在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剖析员工“隐形”的原因,积极探寻令“隐形员工”显身并努力工作之策。

员工“隐形”的原因分析

对绝大多数“隐形员工”来说,选择“隐形”并非出于心甘情愿,而是源于一种无可奈何。当然,他们选择“隐形”,也是对管理者“无声的抗议”。一般来说,导致员工“隐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1.缺乏明确的工作目标

有研究表明,只要员工们掌握了清晰易懂的目标,他们都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这是因为,当目标明确时,“软任务”就变成了“硬指标”,在明确目标的引导下,员工就会努力进行自我约束与控制,自觉地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工作目标。但是,如果工作目标不明确,员工就会缺乏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工作状态往往会陷入被动,也很难将自己作为企业实现整体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难以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于是员工会在自身可有可无的境地中选择“隐形”。

2.出现心理契约违背

所谓“心理契约”是指企业和员工建立在承诺基础上的相互义务的主观感知,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也是紧密联系企业和员工的纽带。当员工感知到心理契约得以履行后,他们往往会体验到满足感,愿意留在本组织中并努力工作。但是,当员工认为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如组织背信弃义或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就会产生一种愤怒或失望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就被称为“心理契约违背”。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心理契约违背与不良的员工行为(包括抱怨、工作积极性低下、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工作粗心等)存在高度正相关。这些不良的员工行为恰好是“隐形员工”的典型行为表现。

3.员工感到没有被赏识

林恩认知实验室曾做过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员工中有88%的人说他们对公司最大的不满是“公司不能充分认识到他们的贡献”,即绝大多数员工感到自己没有被赏识。实际工作中,导致员工感到不被赏识的情形有很多,比如,很多管理者高高在上,难以深入到企业基层和员工的实际工作当中,因而无法及时地发现员工的成绩并及时地给予认可和肯定;有些管理者则想当然地认为,认真、努力工作是员工应该做的,做出成绩更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在员工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管理者并不给予任何的肯定和奖励;此外,管理者恪守定期考评、定期奖励的法则,奖励的时间跨度过大、频率过少,令员工常常感到不被重视和认可?这些不当的管理方式腐蚀了员工的积极性,令他们的工作热情消散殆尽。

“隐形员工”的有效管理策略

要想使企业中的“隐形员工”显身并转变为优秀员工,管理者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树立明确的目标,使员工自我约束和管理

为员工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令其清楚工作的方向和行动标准。在设置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清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一家快餐店客服人员的工作目标应该从“在顾客反馈和服务方面应做到最好”转变为“在30秒内接听顾客电话和在首次接听电话时解决95%的顾客疑问”。其二,要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把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阶段性目标。例如,GE通过量化管理和责任到人的机制,细化并明确了每一个员工的年度目标、月度目标甚至周目标。其三,应指出公司希望在员工身上见到的行为,将目标行为化,使员工更容易把握和执行。最好是只明确3~5个行为,这样员工们才能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做出成绩,达成公司的目标。其四,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即为每位员工设立与其所在部门及整个企业目标相一致的目标。更为关键的是,管理者要阐明支持这些目标完成的行为,比如辅导、提供建议和反馈等,因为管理者的支持性行为是员工们比较关注的。

2.认真履行心理契约,与员工共享企业使命

员工只有相信自己的付出必将得到回报时,才会乐于发光发热,积极高效地工作。管理者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采用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如后续交流、信息会议、进展报告和信息公告等),与员工充分沟通信息,明确彼此之间的心理契约,避免双方对心理契约的理解不一致而产生心理契约违背。其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达成和维持心理契约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空间。最后,适时检查管理行为并改进工作方式,避免出现不信守承诺或违背契约的事件发生,力争与员工在工作环境、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晋升等几大方面都形成紧密的心理契合。

3.开展赏识管理,及时有效地激励员工

所谓赏识管理是指管理者给予员工及时且真诚的赏识,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开展赏识管理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管理者及时发现员工的成绩。著名的激励艺术研究者鲍勃·纳尔逊指出:“在恰当的时间从恰当的人口中道出一声真诚的谢意,对员工而言比加薪、正式奖励或众多的资格证书及勋章更有意义。这样的奖励之所以有力,部分是因为经理人在第一时间注意到相关员工取得了成绩,并及时地亲自表示嘉奖。”为此,管理者应经常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主动与员工沟通交流。

第二,赏识管理可以采用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手段。有效的赏识管理应更多采用诸如表扬、感谢和尊重等非物质的方式,但要注意:在表扬员工时,语言要恰如其分,切忌夸张和渲染;时间要及时,不要刻意地为表扬而去选择场合和时间。在感谢员工时,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表达谢意的过程中一定要说明感谢员工的原因和具体事件;可供采用的感谢方式有多种(比如打个电话、发封邮件、写张简短的感谢纸条、拍拍员工的肩膀、与员工握手等等),不必拘泥于面对面的感谢,但一定要确保员工收到。在表达对员工的尊重时,可以采取珍视员工为企业和团队所做的工作并表达认可和肯定、在制定决策时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和需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第三,适当增加激励频次,更多采用不定期奖励。强化理论告诉我们,适当增加激励的频次,对于维持个人已被激发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每7天给予一次认可效果最好,但紧随成就而给出的激励的影响力最大。同时也有研究证明:不定期奖励的非预料性、间歇性,使人感到意外、惊喜,强化效果更为明显。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开展定期奖励之外,密切关注员工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增加不定期的奖励频次,即只要员工的积极行为一出现,就立即给予奖励,让那些“隐形员工”因能够不时地感受到奖励的喜悦而显身并努力工作。

建材之家是聚集全国各大家居建材市场供应商于一体的建材O2O模式家装电商互联导购平台,专注于建材+互联网+AR全景的新零售应用场景建设,为消费者提供线下家装中各种家居,建材,装修,装饰材料的线上大家居导购服务,欢迎登陆http://wap.jc68.com/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和观点为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规内容请联系QQ:275171283 删除!
更多»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有关 五金交电 的产品:
  • 家居建材动态
  • 发表评论 | 0评
  • 评论登陆
  • 社区中心 老姚之家 灯饰之家 电气之家 全景头条 照明之家 防水之家 防盗之家 区快洞察 天津建材 北京建材 上海建材 重庆建材 广州建材 韶关建材 云浮建材 中山建材 清远建材 阳江建材 河源建材 汕尾建材 梅州建材 肇庆建材 茂名建材 湛江建材 江门建材 珠海建材 汕头建材 潮州建材 揭阳建材 建材之家 建材 企业之家
    (c)2015-2018 ByBc.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