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与观点
营销管理|谈谈营销中的“流”
2017-02-10  浏览:100
建材之家讯:前些天看NBA总决赛,媒体称之为天王山之战的第五局,突然好奇为什么叫“天王山”?一查,原来是个围棋术语,指在序盘或中盘,大势上最显要的一着,来源于日本“山崎合战”。

日本文化里有很多有趣现象,比如股市里的K线图,就源于日本的米市:开盘、收盘各记录一个价,形成一个柱形图;把柱形图连起来,再把每天买米卖米的钱数放上,就有了趋势线和成交量,依据量价关系分析趋势,就是技术分析。

常看K线图会有种“错觉”:公司不再是一个个实体,而变成了不同的“流”,这也许没错,KK在《失控》里就写到:“在网络逻辑里,存在着名词向动词的转移。如今,经济学家们认为,只有把产品当服务来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你卖给顾客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顾客做了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与什么关联。流程重于资源。行为最有发言权。”这就是把公司当“过程”来看,当“流”来看。

不同公司是不同的“流”,今天科技界林林总总的公司,个人认为可分为三种主“流”:技术流、产品流和营销流。谁是技术流鼻祖?微软算是,Windows是不断升级中的“流”,但流域变小了;其实在微软之前,施乐就是;盖茨和乔布斯都从施乐“窃”了东西——图形界面,前者借此将技术流推向高峰,后者则将产品与营销流发挥到极致;

后来微软遇同门师弟谷歌包抄,跌落神坛;江湖由此展开了谷歌技术流,与乔布斯产品营销流的大对决;三星呢?我理解的三星还是个产品流公司,他有技术,但颠覆性不足够强;也大手笔做营销,可你发现没有,所有广告,S3、Note2到S4,只强调产品,他没有价值观,没有“非同凡响”这样的东西。打通产品、营销任督二脉的,数十年间仅出Jobs一人,所以当他遭遇技术流的顶峰Google,一时间竟谁也奈何谁不得,直至大师陨落,也是胜负未分。

划分“流”对我们有什么实际意义?很重要的是你的职场选择,跟古代投门派一样,先要看看一个公司是何流派。

我劝大家别去技术流公司,技术基因是最难改变的一种基因;技术公司的CEO是最像科学家、发明家的一伙人,很多职场新人,误以为自己能改变一家公司的基因,进而获得成功,大多数情况是事与愿违。

什么是技术流公司?我们从三个层面来分析下其代表者谷歌,文章《Google的逻辑与未来》说:Google从战术上,是个广告公司,搜索无非是手段;战略上它是个技术公司,无论搜索、GoogleGlass还是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是驱动;在愿景层面,他是信息公司,Google的使命是“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收益”,他不认为人与人之间需要不智能的中介,所以在加速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技术颠覆。

前段时间有本《永无止境:Google传》,作者从传统媒体,到Google去做Marketing,他想去教育Google们,结果是被彻底洗脑。

这就是在标准的技术流公司,不断上演的故事。

再说个身边例子,印证一下对“流”的选择;原来一起在视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一位同事,去年突然去了一个叫青橙手机的民营企业,我说等着IPO没戏吗?他说视频现在越来越趋同,也越来越难做。

的确,除了播放器,视频网站几乎没有第二个产品,也不能说是靠技术驱动。如果一个行业里没有技术流,也没有产品、营销流,最终谁会赢?答案是:钱会赢。从酷六到爱奇艺,从搜狐到腾讯视频,没一个富“爹”,很难活下去;当你丧失了独特性,只剩下用钱来构建差异化。

前同事去了新公司,似乎马上找回了手感,每天都干得很起劲;原因我分析还是从不属于三大“主流”的行业,回到了他擅长的营销流。

我们说技术流、产品流、营销流,这些都不孤立,比如360是营销流公司,但不意味着技术、产品可以差,不行!好产品是入门砖,在这个基础上,只是看你把哪一项做到极致;360做手机貌似不行,试水的姿态反映出技术积累不足;在国内,有苹果三星打底,小米在前,没两把刷子真没法做手机。青橙什么路子?后来打听了下,他们的CEO之前在摩托罗拉,据说当年好几款畅销产品经他打造,公司的技术积累比较过硬。

后来我就问,小米也做,谁谁也做,你们有什么核心点?他说C2B,我问什么是C2B?他说是“定制”,按用户的个性化“要约”来生产手机,从用户—C,到厂商—B,就是定制。于是我大致认为他们是个营销流的公司,因为C2B虽然是新词,是噱头,但定制不是新事物,它是营销流里面非常显著的一个“支流”。

这就转入第二个探讨话题,营销流公司的逻辑是什么?

从定制往下推,定制模式的王者,是昔日的戴尔,Dell曾凭此掀起PC市场的第三次变革,他们依靠模块化生产,按客户要求组装,然后直接交货的方式迅速占领了发达国家市场,进而崛起为行业老大。

Dell的定制和直销模式绑定,得益于前波网络热潮,他们与用户直接交易,这种接触使公司对市场始终保持敏感。快递业发展也提高了Dell的递货速度,同时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价格竞争力。从2001到2004,戴尔年销售额从250亿美元跃升至400亿,一路高歌直至拿下王座。

价格和简单差异化是Dell取胜的关键。

回到手机话题,我去青橙手机的官网体验,发现跟戴尔的定制模式相似度极高:像配电脑一样,用户可选择所需手机的外观、CPU核数、内存、屏幕大小、摄像头像素等等,基于你喜欢自拍或是“游戏控”,可以自由搭配;或者把二维码、喜欢的图片放上去,实现个性化,他们有“让用户自己创造”的价值主张。

稍加推敲一下,选择这样的策略也许是基于:1、智能手机与PC相似度越来越高,尤其有过一个成功的“戴尔老师”;2、电商崛起和小米手机出现,充分教育了用户,培育了市场;3、沸沸扬扬的5元快递和马云雄心勃勃的菜鸟网络,传递出快递业加速整合的信号,而更好的快递服务体验可期。这些有利条件,很多在戴尔走向顶峰的道路上出现过。

这就是技术流与营销流公司的显著差别,前者的主语境是“创造新事物”,后者则是“寻求好模式”。

在可预见的未来,定制模式很可能成为营销流里非常繁荣的一支,原因是什么?营销流里已经走出过两个非常强盛的“支流”,它们是什么?你的业务可以用到哪条营销流?

建材之家是聚集全国各大家居建材市场供应商于一体的建材O2O模式家装电商互联导购平台,专注于建材+互联网+AR全景的新零售应用场景建设,为消费者提供线下家装中各种家居,建材,装修,装饰材料的线上大家居导购服务,欢迎登陆http://wap.jc68.com/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和观点为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规内容请联系QQ:275171283 删除!
更多»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有关 五金 的产品:
  • 家居建材动态
  • 发表评论 | 0评
  • 评论登陆
  • 社区中心 老姚之家 灯饰之家 电气之家 全景头条 照明之家 防水之家 防盗之家 区快洞察 天津建材 北京建材 上海建材 重庆建材 广州建材 韶关建材 云浮建材 中山建材 清远建材 阳江建材 河源建材 汕尾建材 梅州建材 肇庆建材 茂名建材 湛江建材 江门建材 珠海建材 汕头建材 潮州建材 揭阳建材 建材之家 建材 企业之家
    (c)2015-2018 ByBc.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