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与观点
营销管理|“无为而治”,何以可能?
2017-02-10  浏览:118
建材之家讯:“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之间,就纵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角度而言,前者意味着上层有为而下层无为,后者意味着下层有为而上层无为。直白点说,“有为而治”就是管理者越管越多/越来越严厉,“无为而治”意味着越管越少/甚至放任不管。

事实上,之前工业组织假设“被管理者”天生会偷懒,必须采取约束与控制达成组织目标,才会有了越来越严厉的所谓“有为而治”。福特汽车公司曾有句名言,“我们雇的是一双手,怎么来了一个人”,它的言外之意,工业企业不仅不考虑个体作为人的需求,并且假设大多数人天生会偷懒,才有了管理者竭尽所能控制监督被管理者。事实上,作为个体身上的善与恶,并非界限分明非黑即白、而是每一个个体身上的一体两面,并且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被激发出来,那么,天生会懒惰的一面自然就会被遏制。因此,作为一个企业组织,只有当上层无为而下层有为,才有可能留出足够的个体自由创造空间,触发被管理者基于良知的自我管理,带来另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管理局面。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任何一个组织都存在着A与B两面管理,A面假设人是天生偷懒的,管理者必须使用规章以及绩效考核约束它们也就是“有为而治”;相反,B面则是假设任何人哪怕十恶不赦的歹徒,也有善良勤劳的积极主动工作的一面,你让下属成为英雄,你就是英雄中的英雄,也就是“无为而治”。因此,一个企业组织究竟“有为而治”还是“无为而治”,本质上来自我们对于被管理者的人性假设:如果假设人天生偷懒,就会“有为而治”越来越严厉;相反,如果假设人性善良,就会“无为而治”自由发挥聪明才智。事实上,组织犹如一间空房子,权力空间有限,管理者权利多一点,被管理者权利就会少一点,反之亦然。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其实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一场权利的博弈。因此,只有管理者只有学会偷懒,让出一部分权利空间,被管理者才会自我管理。

“无为而治”,何来绩效?

虽然工业时代“有为而治”命令式管理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许多人并不相信“无为而治”能够带来组织绩效,甚至有人担心没有了控制与监督,人天生偷懒一面会被无限放大。

那么,一个企业“无为而治”,能够带来组织绩效吗?海底捞员工绩效之高,你不会没听说过吧?你等餐的时候,提供免费美甲,免费擦鞋,免费手机充电。厕所很多免费服务,比如刷牙,补妆。吃饭时送头发皮筋、套袖、围裙、手机套、热毛巾。价钱公道分量足,还能点半分菜,没吃没动的还可以退。这些免费的贴心的服务还是容易模仿的,可有些东西真的不容易模仿。小孩子不吃火锅要吃混沌。服务员就去外面买来混沌送给小孩吃。有一家人带着残疾孩子来吃饭。服务员看着家长边刷火锅边喂孩子忙不过来,就主动帮他们喂孩子。餐后,家长一定要让服务员去家里做客。最夸张的说法是,顾客在海底捞吃火锅随口说了句心愿,居然就在海底捞店员的帮助下梦想成真了,结论就是“人类都无法阻止海底捞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海底捞没有绩效考核!不设量化的绩效考核、但却创造出了令人羡慕的组织高绩效,这本身就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那么,它是怎样做到的哪?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海底捞是一家非制造型的服务类企业,它的员工与员工之间,并不存在上下道工序间无缝衔接,换言之,它的员工与顾客打交道、而不是与员工打交道。事实上,当员工与顾客打交道时,什么样刁钻古怪的问题都有可能发生。这时候,条条框框反而成为了累赘多余。譬如,服务员看着家长刷火锅边喂孩子忙不过来,就主动帮他们喂孩子,这种事情,只有在不设绩效的组织中才会发生;因为没有哪一家企业会将服务员帮忙喂孩子,写进组织绩效考核的条款规章中。组织不设条条框框的限制,反而给员工主动性留出创造空间。

海底捞不设绩效考核、但却创造出了令人羡慕的高绩效,只能有一种解释:没有了绩效考核的约束与限制,反而让海底捞员工基于良知的“自管理”发挥到了极致。

如果一个服务员基于良知的“自管理”能够启动,并不需要告诉她怎样做顾客才会满意,只需她像对待家人一样贴心服务就足够了,此时,绩效考核不仅多余而且成为了累赘。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每一个个体身上都蕴含着两种力量,一种是来自他人强迫式命令的 “他管理”;另一种是个人自觉自发的“自管理”。前者是工业时代的体力劳动者的管理法宝,后者是服务时代个体决定组织成就的管理逻辑。我们之所以期待着个体价值的凸现,并不是出于解放人性的人道主义精神,而是顾客的服务时代,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顾客满意决定了企业效益。只有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服务员,才知道怎样做顾客才会满意。企业管理逻辑也被彻底颠覆:员工独立自主空间越大,顾客的满意度就会越高。

相比之下,典型工业时代的制造型企业组织,都是流水线式的流程型企业。事实上,长期以来,工业组织强制性地压迫员工个体的服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工业组织存在着上一道与下一道工序无缝衔接,个体只需要服从按部就班地工作就足够了,个体甚至连无私奉献都成为了多余。任何个体创造发挥或是创新活动,非但不具备任何贡献性的意义,反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破坏性活动。它也直接导致了“组织压迫个体有理”的管理命题。所以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怀特才会得出一个令人惊异的结论:组织才是一切,而个体什么都不是。组织绩效好像方方正正的棋盘,个体按部就班而不得越雷池半步,但在真实的企业组织管理中,顾客很少按照企业绩效事先设置的方式行动。由此,组织绩效考核的狭隘性可见一斑。

[NT:PAGE]因此,传统工业组织与服务类组织,管理模式恰好相反:前者“有为而治”,他管理为主/自管理为辅,来不得半点所谓人性解放;后者“无为而治”,自管理为主/他管理为辅,员工独立自主空间越大,员工的个人绩效越高。

《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作为一本着名美国畅销书,深刻批判了麦当劳非人性化的可复制性、标准化以及流水线的商业模式带给整个社会的危害。麦当劳员工成了流水线上的零件,长期枯燥的工作对人们产生异化作用,人们被迫压抑自己的情感和人性。这让人想起了卓别林演的电影《摩登时代》,里面的主人公因为长期在流水线上工作而导致精神失常。曾经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连环跳事件,其实就是非人性化在现实中酿成的悲剧。作者在书中警示我们,麦当劳化的过度发展,势必会造成这样的非人性化的理性世界,屈服于社会机器对效率的追逐。我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应该时刻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对于社会麦当劳化,我们需要保持警惕。

显然,麦当劳作为美国工业化快餐产物,并不理解中国海底捞“无为而治”,如何不设绩效考核、却做到了贴心服务。事实上,麦当劳化的不恰当之处,在于它将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带入了非工业的服务业。我们知道,作为工业企业员工与机器打交道而看不见顾客,而服务业则恰好相反,员工是与顾客打交道、而不是与机器打交道。当我们与机器打交道时,情感/人性等等词语显得多余;但当我们与顾客打交道时,标准化的绩效数字就成为了冷冰冰的面孔。这时候,服务业的“无为而治”就开始登场了:既然我们无法规定服务员如何微笑、如何表达情感、甚至连顾客怎样算是满意都不知道……,那么,好吧,一切都交给服务员自主决策处理,前提是:只要顾客满意就好,哪怕服务员服务质量在管理者看来很恶劣。

“无为而治”,信任比监督更有效

“无为而治”对于管理者而言,从“管”到“不管”,并非放任不管或管不过来,它的本质是将一部分权利从管理者转向了被管理者,通过授权让被管理者“自我管理”。

事实上,业绩的前提是授权,授权的前提是信任。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信任总是影响两个结果,即效率和成本。事实上,当信任上升时,效率上升而成本下降;相反,当信任下降时,效率下降而成本上升。《第五代管理》作者查尔斯·M·萨维奇认为,怀疑和不信任是公司真正的成本之源,它们不是生产成本、却会影响生产成本;它们不是科研成本、却会窒息科研的进步;它们不是营销成本、却会使市场开拓成本大大增加;它们不是管理成本、却会因内讧而使管理成本加重。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一个生活常识:当一个人受到尊重和信任时,主动性最大/积极性最高。相反,如果对员工不信任,就会成为管理中最大的成本。

海底捞的老板张勇对下属的授权可谓是“大胆”的。在海底捞,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有100万元以下开支的签字权,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30万元的审批权,店长则有3万元以下的签字权。而对于海底捞的一线员工来说,他们也同样有着比同行大得多的权力,那就是免单权,他们只要认为有必要,就可以给顾客免费送一些菜,甚至有权免掉一餐的费用。要知道,海底捞员工的这些权力在其他餐厅,起码要经理才会拥有。海底捞老板张勇对部下的“轻信”和授权,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为北京开店辛苦挣来的300万现金被骗子轻易骗走而不责怪和处罚员工并能安之若素,只对100万元以上的费用才签字,就这两条就是很多比海底捞规模大若干倍的大企业老板做不到,也永远不可能做到的。市场经济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由信任引发的成本,不管是对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都是如此。

对此,张勇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亲姐妹代你去买菜,你还会派人跟着监督吗?”。因此,海底捞信任员工的本质,其实来自假设员工“性本善”。事实上,善之花果实甜蜜且幸福。

首先,信任让海底捞员工成为了自管理决策高手。毫不夸张的说,海底捞的普通员工,个个都是“自我决策”的高手。换言之,海底捞员工绩效如此之高,都可以理解为个体自管理决策的结果。譬如,小孩子不吃火锅要吃混沌。服务员就去外面买来混沌送给小孩吃,这是“擅自做主”……;一家人带着残疾孩子来吃饭。服务员看着家长边刷火锅边喂孩子忙不过来,就主动帮他们喂孩子,这同样是“自作主张”……。而这一切,都是来自海底捞允许普通员工擅自做主。因此,资金财务意义上的授权,其实只具有象征意义而比财务授权更重要的,在于它在员工中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连免餐都能够都可以做主,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自己做主的哪?前提是:个体每一次独立自主的决策,都是为了海底捞的顾客着想。

其次,信任让海底捞员工有了幸福感与归属感。有人问张勇:“海底捞员工为什么就能被训练成这样的态度呢?”他摆摆手说:“这首先是由内而外激发出来的,不仅仅是靠训练的。张勇反复强调“把人当人对待”。事实上,人生来就是群居的动物,当员工相互关爱相互尊重,属于一个组织的个体感到无比荣耀时,美妙的幸福就降临了。我们需要生活在人群中,工作中遇到的同事和我们在一天中共处的时间最多,对情绪影响最大。你去一家餐馆,观察一下服务员之间是如何相处的,你就知道这家餐馆的管理水平怎么样。在很多地方,送菜员端菜上来时若服务员迟迟不接他就会骂人。在这里,送菜员有耐心,负责上菜的服务员若一时腾不出手,接菜迟了会真诚向送菜员道歉,你就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份美妙的温情。

因此,海底捞假设员工“性本善”,善之花带来信任并且传递正能量,相反,传统工业组织假设人天生偷懒“性本恶”,恶之花带来组织监督与控制,以及紧张的人际关系。

事实上,传统工业组织控制监督人、而不是信任人,有着特定的工业企业管理逻辑:传统工业组织是在管理“一双手”、而不是管理一个人。如果一双手没有了监督与控制,不仅损害产品质量而且破坏组织效率,当然,人的大脑指挥人的一双手,试图控制一双手时,也就控制了人的大脑----这也是传统工业组织付出的管理代价:消灭了人的思想与个性换来的只是统一标准化的产品,失去的是员工的个性化服务。如果海底捞员工也是遵循统一标准化服务,服务员买来混沌送给小孩吃个性化服务也就不见了踪影。事实上,海底捞员工的个性化服务,成就了海底捞的商业传奇。这也是海底捞难以模仿或复制的原因:标准可以复制,个性很难模仿。人的个性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尊重人的个性就是遵循“天道”。

因此,“无为”即“道为”,以道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好比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搅动它而是依据客观规律,在适当时间、适当地点、以适当方式顺其规律促使其变化而已。其一、管得少才是管得好。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管控活动,最高境界是少控制或不控制。如果管理部下时“天天搅动小鱼”,就不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其二: 管得少不是不管,而是管理者要抓住管理的关键。这个关键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越权管理、不越级管理。要求企业管理者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化繁为简,管理才会简单化。其三:管得少又管得好,关键在于建章立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减少例外事件,从而做到“闲”而有效。

最后,记住这个结论:传统工业组织有为而治,员工“他管理”为主;服务类组织无为而治,员工“自管理”为主,这个管理逻辑或次序不能颠倒。

建材之家是聚集全国各大家居建材市场供应商于一体的建材O2O模式家装电商互联导购平台,专注于建材+互联网+AR全景的新零售应用场景建设,为消费者提供线下家装中各种家居,建材,装修,装饰材料的线上大家居导购服务,欢迎登陆http://wap.jc68.com/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和观点为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规内容请联系QQ:275171283 删除!
更多»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有关 五金交电 的产品:
  • 家居建材动态
  • 发表评论 | 0评
  • 评论登陆
  • 社区中心 老姚之家 灯饰之家 电气之家 全景头条 照明之家 防水之家 防盗之家 区快洞察 天津建材 北京建材 上海建材 重庆建材 广州建材 韶关建材 云浮建材 中山建材 清远建材 阳江建材 河源建材 汕尾建材 梅州建材 肇庆建材 茂名建材 湛江建材 江门建材 珠海建材 汕头建材 潮州建材 揭阳建材 建材之家 建材 企业之家
    (c)2015-2018 ByBc.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